錐型澆道設計方法


1)作用:控制金屬流進人型腔的方向。
錐形流道設計中內澆口往型腔的射流都是呈一定角度的,而不是直角射入.射流的角度由兩個方面的因素(分速度)決定,沿著流道方向的分速度和由于金屬壓力作用垂直射入型腔內的分速度。如下圖所示:
2)射流角度的確定:
設計者通過調整以下參數(shù)可以改變射流角度。
射流角度θ=(內澆口始端流道截面積(Ain)與內澆口截面積(Ag)之比)
如何選擇一合適的比例關系來達到所需的射流角度,可以用下圖作為參考.注意:實際上射流角度只可以控制在25度到45度之間.例如當Ain/Ag等于1.0時,從圖中曲線可看到射流角度約為45°。
3)射流角度與有效面積:
金屬流量Q=充填速度V·有效面積A;
金屬流量Q=充填體積m/充填時間t;
有效面積A=內澆口實際面積Ag*cosθ
從圖6-27可看到,在同樣的內澆口面積條件下,射流角度大則有效面積減少,即實際的充填時間會比所設計的充填時間長,鑄件出現(xiàn)冷紋會比預期高。
圖6-27 射流角度與有效面積A
-----------------------------------------------------------------------------------------------------
2、彎道設計
為了不使金屬在轉彎處出現(xiàn)分散,流道的截面積應有規(guī)律地收縮(見下圖).如果轉角半徑較大那么截面的收縮比率應在10%左右.如果轉角半徑很小截面收縮可選20%.轉角半徑應盡可能做的大些.
-----------------------------------------------------------------------------------------------------
3、直流道設計
直流道的設計也應該有截面收縮.收縮率在5%到10%之間.
-----------------------------------------------------------------------------------------------------
4.橫澆道
截面形狀見圖6-30
-----------------------------------------------------------------------------------------------------
5.內澆道與緩沖包
(1)內澆道厚度
一般為0.5~0.8mm;薄件:0.2~0.5mm;厚件:0.8~1.0mm.
內澆道長度:0.8~1.3mm.
(2)緩沖包
形式見圖6-31.
流道面積:2x2 mm;
厚度:2mm;
表面積A≥流道人口面積Ain.
-----------------------------------------------------------------------------------------------------
6.三角連接區(qū)設計
三角區(qū)的主要作用是將一條主流道分為兩支流道,或將一模多腔分別填充,也可以將一個型腔分成幾個區(qū)域填充。三角區(qū)域范圍幾何形狀及尺寸良好的設計是:使?jié)驳澜?/span>面積朝金屬液流動方向逐漸減縮;分支彎位成橢圓曲線,減少阻力;轉向時利用圓角使壓力損失控制在10%~20%;減少金屬液流經(jīng)三角區(qū)的距離;減少困在分支流道內的空氣量。
當內澆道長度是A時,彎位橢圓半徑R分別是0.65A, 0.5A, 1.2A。三角區(qū)有內澆道時其深度同樣是0.2-0.3 mm,如果試模時發(fā)覺從三角區(qū)流進的金屬液不足,(例如鑄件從三角區(qū)進水地方有冷紋或大孔隙)可把橫過三角區(qū)范圍角度增大(最高可增加5°)以改替流動性。如圖6-32、圖6-33所示。
圖6-32 三角區(qū)尺寸
圖6-32 三角區(qū)形式
“如果發(fā)現(xiàn)本網(wǎng)站發(fā)布的資訊影響到您的版權,可以聯(lián)系本站!同時歡迎來本站投稿!